每天喝6杯茶或咖啡痛风风险最多可降低40%!爱游戏app网页版
短暂的假期已经结束了,正所谓“每逢佳节胖三斤”,好多小伙伴表示,过年最大的收获就是那逃不掉的肉肉。然而,还有一个群体爱游戏app网页版,因为过年大吃大喝导致疾病发作,痛苦不堪,那就是痛风患者!
痛风是一种炎性关节炎爱游戏app网页版,由血清尿酸盐水平升高引起单钠尿酸盐晶体在滑膜关节中沉积。痛风有多个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和饮食行为,如饮酒和食用富含嘌呤的食物。作为一种以嘌呤代谢紊乱为主要途径的疾病,减少尿酸盐合成和促进尿酸盐排泄是预防和治疗痛风的有效途径。
目前有多种药物已被用于治疗痛风。然而,在患有多种共病的患者中,通常存在药物毒性、相互作用和多药治疗的固有风险,其表现为大量副作用,如肝损伤和肾毒性。
因此,有必要找到一些其他策略来治疗痛风。在某种程度上,饮食干预已被证明可以缓解高尿酸血症的症状。如蔬菜、水果、咖啡、茶等可能对高尿酸血症患者有益。尤其对打工人来说,就靠咖啡“续命”!
事实上,一些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摄入咖啡和血清尿酸水平以及痛风风险负相关。然而,尽管动物研究表明,茶摄入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但茶和血清尿酸水平以及痛风风险之间的流行病学证据仍然不一致。
近期发表在Rheumat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1]:与不喝茶和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6杯茶或咖啡的人患痛风的风险分别降低了23%和40%,并且与患有高尿酸血症的不喝咖啡者相比,每天喝≥4杯咖啡而无高尿酸血症的人患痛风的风险最低。
此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的多维队列数据前瞻性地评估了茶和咖啡摄入与痛风风险剂量反应的关系。
该样本包括447,658名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3.42年,共有3053例痛风事件发生。总的来说,65,975名(14.74%)参与者中有146人不喝茶,465人(22.22%)不喝咖啡。
研究人员将茶和咖啡的摄入量分为以下几类:0、0.5-1杯、2-3杯、4-6杯和 6杯/天,并研究了每一类与痛风风险的关系。
与不喝茶的人相比,喝6杯以上的茶可使患痛风的风险降低23%(HR 0.77,95%CI 0.66-0.91),而喝6杯以上的咖啡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可使患痛风的风险降低40%(HR 0.60,95%CI 0.47-0.77)(表1),值得注意的是,含和不含的咖啡摄入都与痛风风险降低有关。
进一步的横断面剂量反应分析发现,在多个校正模型中观察到茶和咖啡与血清尿酸浓度呈非线性关联。结果显示茶或咖啡摄入的增加与血清尿酸浓度降低显著相关。
此外,该研究还测试了咖啡爱游戏app网页版、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的关联(图2)。有趣的是,与不喝咖啡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相比,喝咖啡≥4杯/天且无高尿酸血症的参与者患痛风的风险最低(HR 0.34,95% CI 0.28-0.40)。
与咖啡不同,茶与痛风的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似乎不一致,爱游戏app网页版一些研究表明茶摄入与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无关,其他研究表明了茶的降尿酸作用,但不能降低两者的风险[2-4]。
而该研究作为一个样本量相对大的前瞻性队列设计研究,控制了潜在的混杂因素,以探索喝茶和痛风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这可能有助于进一步阐述两者间的关系。
虽然详细的机制还不确定,但已经提出了几种潜在的途径来解释茶或咖啡摄入与痛风风险降低之间的联系。
l咖啡是的主要来源,是一种甲基黄嘌呤,已被证明可竞争性抑制大鼠体内的黄嘌呤氧化酶,从而降低血清尿酸浓度。
l咖啡摄入也可以通过其他机制中的非成分来降低痛风风险,如减少炎症、氧化应激、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这可以部分解释茶和无咖啡的降尿酸作用。
l事实上,咖啡也是绿原酸的主要来源,其是一种强抗氧化剂,也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l此外,在人类干预研究中,无的咖啡似乎会延迟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并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浓度,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因其对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的有益作用而为人所知。
l茶叶的健康益处主要归因于生物活性化合物,如多酚、生物碱、色素和游离氨基酸,它们分别占茶叶干重的18%-36%、3%-5%、0.3%-2%和2%-4%。动物研究表明,这些茶提取物可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具有抗炎作用,并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5] ,在痛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然除了咖啡和茶,痛风患者还有其他饮品也可以选择,比如奶制品,研究显示,与不喝牛奶相比,每天喝一次(或多次)牛奶的人能显著减低血清尿酸水平。爱游戏app网页版
与不吃奶制品人的相比,经常食用奶制品的人痛风发病率下降44%。 但全脂奶脂肪含量较高,可能会提高痛风风险,建议患者多喝低脂奶。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喝水绝不只是说说而已,对痛风患者来说,每天尿量超过2000毫升能降低尿液中尿酸浓度和尿酸性肾结石的风险。 患者每日可喝足量的水保证尿量。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